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倾尽家财做公益的“南安陈嘉庚”

作者: 来源:点击数:11760 发布时间:2020年4月24日

【追忆泉州华侨孝廉故事】

黄仲咸:倾尽家财做公益的“南安陈嘉庚”

——泉州市纪委监委、市委统战部、市侨联、

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市海联会、泉州晚报社

联合主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弘扬孝廉文化对孕育和睦家风、和谐民风、清明政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全国重点侨乡,在外华侨华人950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泉籍华侨华人始终心系“摇篮血迹”和“故土家园”,将中华民族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民族解放、家园建设、改革开放等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涌现出许多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泉籍华侨华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恋祖爱乡、赤胆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勤俭节俭的清廉精神以及爱拼敢赢、开放进取的奋斗实干精神,对于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

以泉州市“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为契机,即日起,泉州市纪委监委、市委统战部、市侨联、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市海外联谊会联合本报共同推出“追忆泉州华侨孝廉故事”栏目,先期推选出30位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表现突出的泉籍侨界杰出人物进行报道。


人物名片:黄仲咸(1920—2008年),祖籍福建泉州南安,印尼著名华人企业家、慈善家。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独资创始人,金鸡母捐助模式首创者。他少时离家赴印尼谋生,从小店员做起,靠着智慧、勤奋、诚信纵横商海有所成,积累巨额财富。20世纪50年代末,他回乡开启慈善公益之路,后变卖海外家产回到祖籍国定居,创办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同时将毕生积蓄捐给基金会,用于支持祖籍国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


远渡重洋艰苦创业  造就华人商界传奇

南安码头、诗山、金淘三镇交界处,有一座高盖山。山脚下一棵樟树旁,曾是开八闽文化之先的唐代著名诗人欧阳詹少年读书的地方。1920年,黄仲咸出生在高盖山下码头镇仙都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妹八人中排行老三。父亲黄贤奕精明能干,租了一个小店铺,务农之余在村中做点小买卖。母亲叶直娘厚道仁爱、慈祥善良,总是乐于帮助比自己还困难的人。因子女较多,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贫苦,有时甚至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童年的黄仲咸天资聪颖、机巧灵活。可能父亲也发现他的聪慧,期许他日后能成才,因此对他管教严格。因为家贫,7岁上学之后,他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专心读书。课堂以外的时间,他必须下田帮父母做农活,上山砍柴拾草,在父亲督促下做些猪肉、水果、糖饼的小买卖……

1935年,15岁的黄仲咸南渡印尼谋生,其大哥在印尼一小岛开了一间小杂货铺,他在店里帮忙,很快就独当一面。后来,他到印尼另一个小岛,为亲戚打理一家小店。工作出色的他大受老板赞赏,很快获得高薪。于是,大哥买下那间小店让他独立经营。此后,他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销售商品种类、扩大小店的经营范围等方法,让小店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20岁那年,黄仲咸被父亲召回老家,与出身书香门第的戴子媛喜结连理。可惜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尼陷入战火之中。无奈之下他只好与家人道别,只身赶赴印尼经营那边的事业。临别前,父亲对他说:你日后若挣了大钱,一定不要忘了老家的父老乡亲。未曾料到,此行竟是父子的诀别。

返抵印尼后,黄仲咸买了一艘帆船,雇了4名当地的水手,沿着岛上的水路,深入到当地乡村售卖日杂用品并收购一些当地土特产。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大有发展。之后,他接手大哥的一个旧山地农场,凭着从小练就的农家本事,干起了种植业,耕种稻谷、香薯、玉米、山芋以及各种蔬菜,还办起养猪场。看到船运业有发展前景,他组建起自己的船队。此后,黄仲咸将商业版图延伸到纺织业、造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先后成立南安公司、美华公司、大众福利银行、雅加达商业银行、必利达银行、必利达纸厂等,做一项成功一项

就这样,从无名小岛到雅加达,黄仲咸靠着智慧、勤奋、诚信,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打拼,事业稳扎稳打,日益拓展,资产日渐雄厚,在印尼造就了一个华人的商界传奇。

 

变卖家产支持公益 捐助项目亲自把关

20世纪50年代初,黄仲咸事业小有所成,带着妻儿一同前往欧洲多国旅行。旅途中,当地人对他十分客气。后来交谈中他得知,对方误将他认作日本人。当得知他老家在中国后,对方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令他十分生气。这次出行让他深刻领悟到一个道理:你个人再有钱,国家不强大,在外面别人依然会瞧不起你。”“国家要强大,首先一定要重视教育,要培养更多的人才。”1959年,黄仲咸作为印尼优秀企业家代表,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他亲眼看见新中国成立后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也看到家乡依然落后和贫困。他当即决定,在老家捐建一所小学,取名仙都小学(现为南安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也开启了他在故乡的公益之路。

  仙都村村委会主任黄永疆回忆,20世纪60年代,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村各类物资奇缺。身居印尼的黄仲咸想尽办法,不断从印尼往家乡寄来面粉、白糖、药品和食用油接济邻里乡亲,持续了好几年时间。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首先要从改善办学和就医条件着手。黄仲咸曾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这样说。

  20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频繁返乡,不断捐献巨资为南安多所学校、医院兴建楼宇。对所有捐助项目的选定和实施,他都一一把关,有时一个月里有大半个月待在老家,到建筑工地视察工程进度,检查建筑质量。早年,卫生院只有镇区街边的几个小店面,条件十分简陋。南安码头镇卫生院院长洪东河介绍,1981年黄仲咸得知情况后,当即捐建一栋两层楼房,让卫生院设立门诊部和病房。黄老先生勉励我们要办好卫生院,努力培养人才,更好地为家乡人民服务。洪东河说。

  因公益活动所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黄仲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变卖海外资产,以获取资金支持国内公益事业。为确保其公益事业能持续运作下去,他不断探索公益慈善运作模式。1990年,他创建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把公益慈善活动职业化,广泛地开展奖学奖教和助学活动。

 

家人放弃继承遗产 毕生积蓄用于慈善

在黄仲咸看来,把钱存在银行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息,这钱是的;而为基金会置办产业,让它能够自主经营发展,这钱就了,基金会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他风趣地说,这像饲养金鸡母一样,能不断下蛋。为此,在1991年和1993年,他先后斥巨资在南安和厦门各建造一幢必利达大厦,并以物业出租的经营形式获取源源不断的收入,为慈善公益提供稳固的资金保证。

2000年,黄仲咸处理完印尼的所有资产,在厦门市定居,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自喻为归根

2003年,黄仲咸大病一场,痊愈后的他加快速度将财产过户给基金会。2004年,他把南安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升格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2005年,黄仲咸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11000黄金、800多万元存款及位于南安的60亩土地使用权悉数捐赠给基金会。妻子和子女也签下声明,放弃继承他的遗产。2006年,黄仲咸将名下11000两黄金按时价售出,所得6458万元港币全部存入基金会外汇账户。至此,他捐赠给基金会的全部资产都完成过户的法律手续,基金会运用该资产从事物业租赁和理财投资等经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如愿地实现基金会的自我造血,持续奉献社会公益事业。这就是他首创的金鸡母运营模式。

像黄仲咸这样在海外艰苦创业、事业有成者不乏其人,拿出相当资金在故土兴办公益事业者也不乏其人。但像他那样竭尽全力,把全部资产投入祖籍国慈善公益事业,且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者,却是凤毛麟角。已故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曾多次这样评价黄仲咸乐善好施的难能可贵精神。

 

30元牛排舍不得吃 80元办八十大寿

和捐赠亿万家财做公益的气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黄仲咸个人生活却十分俭朴。他虽然很有钱,却比普通人更加节俭,因为他说省下来的钱可以做更多的公益。提及这些,在黄仲咸身边和基金会工作40多年的基金会理事长助理刘清影总是潸然泪下。定居厦门后,黄仲咸将家安在厦门必利达大厦顶层的半个楼层,另外半层是基金会办公室兼员工宿舍。他的卧室大小不过10平方米,一床一桌一柜,墙上安装着壁扇,别无其他家具,夏天一到热得满身大汗。他和我们员工一样,吃住在这儿,都是一样的饭菜,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刘清影说,有一次他兴趣来了,让我了解一下牛排多少钱,我告诉他一套三十多块钱,他就不吱声了。

基金会秘书长林再发回忆,1993年他担任南安诗山中学校长期间,黄仲咸每周都给他打电话商量基金会发展事宜,通话时间都在早上七点以前。那时林再发的住所没有电话,需要到学校传达室接听,接上电话往往已超过七点。如此几次以后黄仲咸大发雷霆:七点之前是话费优惠时间,你七点以后才接,话费又贵了,我想省都省不了。

黄仲咸的节俭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平时穿的衣服大多是从地摊上淘来的,一件衣服穿了十几二十年也舍不得换新的;脚上经常穿的是一双十几元钱的粗布鞋,手上戴的是一双几毛钱的劳动手套,用破了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继续用;出行轻车简从,乘坐飞机选经济舱,住宿选普通宾馆……

闽南人很重视八十大寿,但是黄仲咸八十岁生日时没有任何要操办的意思,最后是基金会工作人员凑了80元为他买了生日蛋糕,才让他的八十大寿有了生日的气氛。

不少闽南人事业有成后,都会在家乡翻建祖屋、修葺祖坟以示光宗耀祖,黄仲咸却觉得浪费。他老家的瓦房只是花点小钱进行简单修缮,资金都被他用在建学校、村委会办公楼、骨灰堂和修水泥路等服务民生项目上,为家乡文化教育、移风易俗等办实事。

2005年,黄仲咸的妻子戴子媛去世,他只举行简朴的告别仪式,不让亲朋好友送花圈,不按闽南习俗做功德,而是把妻子骨灰盒放在自己的住所常陪伴。他把节省下来的钱在南安诗山中学和南安成功中学各捐建一幢楼,命名为子媛楼,用以纪念去世的妻子。

曾有人问黄仲咸:您那么有钱,为什么不一边享受一边做公益?他激动得从椅子上跳起来,说:“为什么要乱花那些钱?这样做国家怎么会强大?为什么不把钱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学子成才不忘感恩 慈善义举薪火相承

2008730日,黄仲咸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他倾尽亿万家财做公益的善举,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颂扬,被誉为南安的陈嘉庚。尽管他一生捐资建楼众多,却没有一幢写上自己的名字,大多以仙都”“印华”“继志”“念慈命名。他捐赠的每一幢楼,都不举行奠基或落成典礼,为的是节约资金,把钱用在实处。他去世后,基金会和受赠单位为了纪念他,才将一些学校大楼命名为仲咸楼

慈善公益是一项永久性事业,要永远做下去。这是黄仲咸最常对基金会同事们说的一句话。黄仲咸辞世后,基金会秉承他的遗愿不断发展壮大。我将与第三届理监事会同仁一道,秉承和弘扬黄仲咸先生的崇高精神,务实有效地开展各项慈善工作,不断推进我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如今,基金会在第三届理事长林树哲带领下,以积极饱满的精神风貌和担当实干的务实态度,继续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奉献。

近年来,基金会每年公益捐资1300万元左右,在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支持老区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捐赠奖等诸多荣誉。

截至2019年底,黄仲咸及其创建的基金会公益捐资累计6亿多元人民币;独资捐建和出资助建的学校、医院楼宇及公益性建筑等有100多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9万多平方米;在省山区、老区已奖助高中、中专生110050人次,发放奖助学金7502.5万元;在南安市,已奖助师生37553人次,发放奖教助学金1981.6万元;在厦门、泉州已捐资350多万元慰问贫难归侨,帮助有困难的归侨子女上学等;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三所高校已捐赠490万元奖励、资助1820名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大学生。此外,基金会还创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资助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出版,支持灾区群众重建家园,为家乡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等,持续不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1988年,黄仲咸独资创办南安柳城中学。他去世后,基金会仍一如既往地支持柳城中学的发展。如今,基金会每年会拿出一笔钱,资助学校85名品学兼优的学子每人800元,并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会组织所有老师和学生,前往校园里的黄仲咸铜像前,聆听黄仲咸的生平事迹。柳城中学校长傅俊清介绍,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租车带着获奖励的学生和优秀教师代表,一起前往仙都村黄仲咸纪念堂举行拜谒仪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好地传承黄老的大爱精神。傅俊清说。

黄仲咸三子、基金会副理事长黄湘江坦言,当初父亲变卖家产并将之全部捐给基金会时,作为子女的自己也无法理解,现在才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我愿用我毕生精力,帮助老爸将慈善公益这项事业做好。

您的资助带给我极大的鼓舞,那是比雪中送炭更为及时的温暖,我感谢您”“我会奋发向上,争取一次次的进步,我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做个有用的人,回报您的爱心,回报社会的关怀”……黄仲咸在世时,收到十几万封受资助学生写来的信件,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距离我获得黄仲咸奖学金已过去近三十年,我至今仍珍藏着当时黄老先生颁给我的获奖证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专家组首席科学家、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佳灿满怀深情地说。1991年至1994年,他高中阶段连续三年获得黄仲咸奖学金。当时获得黄仲咸奖学金,对他而言既是很大的鼓励,也让他能更加安心地读书。事业有所成后,他牢记黄仲咸大爱精神,多次回乡参与大型义诊活动。

如今,许多当年受奖助的学生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成就斐然成为国家杰出人才。这些学生们成才后满怀感恩之情,秉承黄仲咸恋祖爱乡,热心慈善的精神,捐资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成为新一代的爱心传递者。


专家点评

陈小钢(泉州市侨联原主席)

在南安人民心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黄仲咸,南安陈嘉庚

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黄仲咸毕生躬行节俭,却散尽家财,一心行善。为了一句大侨帮小侨的承诺,他每年捐资慰问泉州、厦门地区上千位贫难归侨。

1959年开始,黄仲咸及基金会捐赠公益累达6亿多元,曾被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他待自己与家人十分严苛,对贫困学子则倾囊相助。他淡泊名利,所捐建的数十座学校、医院大楼从不具自己名字。他荣获中华慈善奖提名奖”“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等多项荣誉,但更在意纪念馆那一面信墙上受助孩子的感谢信,认为是对他慈善事业的最佳褒奖。他没到中国投资营利,却将全部身家留给故园。他常说:我爱我的国家,希望祖国强大起来。他践行想要把手中的公益事业办好,非全身心投入不可

胸藏千壑,心存大爱。黄仲咸是一盏明灯,照耀爱心传递之路。

上一篇:黄仲咸:教育可以兴邦 [ 2020-04-23 ]

下一篇:大爱无彊精神永存 [ 2023-05-11 ]